08.2021.12

傷科藥膏於近代歷史裡的演變

傷科推拿及使用之外敷藥膏是中醫傳統醫學的一環,其起源與發展和中原漢人文化密不可分。

 

漢人的腳步在清朝時期進入台灣,在移民的同時,中醫藥藥膏與傷科推拿也隨之落地生根。在十七世紀時漢人從中原引進膏藥,當時多以經驗法則,尋草藥磨碎加輔劑形成膏藥來敷貼。

 

日據時期,推拿技法只流傳於台灣民間,國術館除了傳授武術之外,多以從事為民眾整復跌打損傷、脫臼、接骨、敷貼膏藥維生,多數手法來自祖傳師授,而當時的國術館藥膏技藝也是師祖傳承。而國術館藥膏、黑藥膏、黑膏、吊膏等名詞也漸漸被社會大眾所熟悉。

 

早期國術館其丸散膏丹的製作方式和接骨復健的手法由於欠科學實證,加上各派門戶獨立,甚少往來,所以膏藥品質參差不齊,接骨復健手法也各家而異,多少或有糾紛產生。

 

後來民國 39 年各縣市紛紛成立中醫師公會,同年考試院亦舉行中醫特種考試,中醫法制漸上軌道。民國50年,專家學者與地方名望人士結合中醫界同道成立中國推拿學會。此後,被一般民眾稱謂的「推拿放筋路」才逐漸萌芽。

 

中醫傷科治療:以經絡、氣血循環、陰陽五行等傳統醫學之理論基礎,對於軟組織損傷所為之理筋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捏法、揉法、搖法、引法及重法等九大手法。治療手法的後續,部分會以藥膏敷貼,增加或延續治療效果。

 

目前衛福部將推拿技術分為中醫傷科推拿與民俗調理兩部分。中醫推拿係屬醫療行為,其力量深入筋骨關節;民俗調理按摩係屬肌肉軟組織的按摩,未涉及筋骨關節,注重技巧之實施及制式服務內容,多屬養生保健之用。

 

加上政府實施GMP,並導入中藥藥膏的生產過程,使得傷科藥膏品質大幅提升,產品均一度也有改善。因此,經由歷史的經驗、各界人士及政府的努力之下,傳統傷科推拿和民俗調理步入正軌並朝向新的一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