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19.28

流傳二千多年之久的漢方劑型:黑膏藥

從小到大各種筋骨肌肉上的疼痛,例如扭傷、拉傷都有過。讀書時期特別喜愛打籃球,身體碰撞造成各種運動傷害都有過,其中翻腳刀更是痛到唉唉叫。晚上爸媽就會帶去中醫診所看傷科,腳踝就會包上一片厚厚的黑膏藥,並用繃帶纏緊再回家。這片黑膏藥剛貼上去的時候,冰冰涼涼的,很舒服。說也奇怪,在走路時腳踝不太痛了,我對於這片黑嚕嚕的黑膏藥片充滿了興趣。


「膏藥的發展歷史」

大家對於中醫膏藥一定不陌生,尤其在傷科的治療裡更是常見。黑膏藥是傳統中醫精華,是 2000 多年來中國中醫文明的象徵,是集中醫各類劑型之精華,據現代藥理研究,黑膏藥在吸收、療效方面優於其他劑型,尤其是在治療頸肩腰腿痛等骨病方面。

膏藥,是屬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

膏劑是中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於塗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而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於嗌中…… 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塗以豕膏,六日已。」《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觴」。這時的膏藥,是以豬脂為底製成膏狀類的軟膏。

隨著朝代更迭,小至生活瑣事造成的筋骨酸痛,大致戰爭所造成的傷亡都需要草藥來醫治之下,膏藥的製作逐漸廣泛流傳開來。到了魏晉時期煉丹術更為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唐代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疽發於鬢,相國姬遂取膏藥貼於瘡上,數日平復。」

唐宋時黑膏藥的製備逐漸完善,得到廣泛使用。明清時代將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並納入了膏劑的範疇,膏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駢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製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

台灣早期,因防賊、防身的社會風氣之下,開了許多武術館,人人都會來上一兩招。武館的拳頭師父除了教拳,還兼治病,最常用的即是黑膏藥。而黑膏藥製作,雖百家爭鳴卻無統一標準。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由於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並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近來GMP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的實施下,黑膏藥的製作被統一規範,在原料篩檢、製程控管、品質上都需依照此規範的要求生產。在GMP下,黑膏的質量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黑膏藥的使用能讓醫者安心、病者放心。

 

內文節錄 每日頭條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38epe3.html

泰允藥品 柔舒樂、痠痛貼布、外敷黑膏、青草膏,關心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