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23.03

身體卡卡好不舒服?搞懂中醫「涼熱溫補」讓你舒服又健康!


您是否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中醫師說「體質偏熱要吃涼性食物」、「身體虛寒要多溫補」?或是,阿嬤總會叮嚀我們:「這種菜很『冷』不能多吃,那個湯很『燥』,身體不舒服別碰!」這些話聽起來似懂非懂,到底中醫講的「涼」跟「溫」是什麼意思?是感覺問題還是藥性問題?今天,泰允藥品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在中醫領域裡常常讓人搞不清楚的「涼感」、「涼性」、「溫感」、「溫性」,讓您一次搞懂,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


「涼感」與「涼性」:感官與藥性的不同

首先,我們來談談「涼感」跟「涼性」的差別。

  • 涼感:這個比較好理解,就像夏天在台灣熱到爆的時候,來上一碗沁涼的剉冰,或是灌下一大口冰鎮的仙草茶,那種從裡到外都「透心涼」的舒服感,就是「涼感」。它是一種我們身體直接感受到的溫度變化。

  • 涼性:這個就跟「涼感」不一樣了,它指的是藥材或食物本身的「性質」。涼性的藥材或食物,在中醫看來,通常有清熱、解毒、消炎、散熱、消腫等作用。想像一下,當您因為天氣太熱或身體上火,嘴破、長痘痘、喉嚨痛的時候,中醫師可能會開一些像菊花、大黃、石膏等藥材給您。這些就是屬於涼性藥材,主要用來處理身體的「熱」症狀。


「溫感」與「溫性」:溫暖感受與溫補功效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溫感」跟「溫性」的區別。這兩者就像「涼感」與「涼性」一樣,分別代表了主觀感受和藥性性質。

  • 溫感:就像台灣冬天濕濕冷冷的時候,來上一碗熱騰騰的麻油雞湯,或是舒舒服服地泡個熱水澡,全身暖呼呼、血液循環變好的感覺,就是「溫感」。它也是一種身體直接感受到的溫暖體驗。

  • 溫性:溫性指的是藥材或食物具有溫中、暖脾、補氣、壯陽等功效。當您感到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或是年紀漸長,身體開始出現一些虛弱、退化的狀況時,中醫師可能會建議您補充一些像人參、當歸、肉桂等藥材。這些都是常見的溫性藥材,它們能幫助身體補充元氣、溫暖經絡,改善虛寒體質。


涼性與溫性:中醫治療與日常養生的智慧

簡單來說,涼感和溫感是我們對溫度的直接感受,而涼性和溫性則是中醫藥材或食物本身的藥性

在中醫治療上:

  •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熱」的症狀,像是發炎、感染、口乾舌燥、便秘等,會選擇涼性藥物來清熱解毒。
  • 如果您的身體感到虛弱、怕冷、氣血不足,或是想在冬天進補,則會使用溫性藥物來溫補身體、補充能量。

別忘了,涼性跟溫性不只應用在藥材上,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夏天,台灣氣候炎熱,可以多吃一些涼性食物來消暑解渴,像是西瓜、冬瓜、大白菜、苦瓜、綠豆等,幫助身體散熱。
  • 冬天,天氣濕冷,可以多吃一些溫性食物來暖身補氣,例如老薑、紅棗、桂圓、羊肉、麻油雞等,讓身體保持溫暖有活力。

中西醫的「冷熱」概念大不同!

最後,有一點非常重要,中醫說的「涼性」、「溫性」跟西醫講的「冷」、「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喔!

在西醫裡,「冷熱」通常是指實際的溫度,例如冰敷、熱敷。但在中醫裡:

  • 冷熱指的是身體的一種狀態,例如「熱」證表現為發燒、發炎;「寒」證表現為畏寒、手腳冰冷。
  • 涼性、溫性則是指藥物或食物本身的性質,它們進入身體後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作用。

所以,在您選擇中醫治療或日常飲食時,務必根據自己的體質當前的症狀來選擇適合的藥材或食物。最好還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營養師,他們會根據您的個人狀況給予最合適的建議,讓您能吃得對、補得巧,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專業驗證:中醫「涼溫」理論有憑有據

您可能會好奇,中醫的涼性、溫性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其實,現代的科學研究也逐漸證實了這些傳統概念的實用性。

有研究指出,中藥的涼性和溫性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和作用機制有密切關係。例如,許多涼性藥材常含有植物鹼和皂苷等成分,它們透過清熱解毒、潤燥養陰等方式來調節身體機能。而溫性藥材則通常含有揮發油和黏液質等成分,能透過溫通、驅寒、活血等作用來溫暖身體、補充能量。這些研究結果都為中醫藥的涼性與溫性概念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證據。

此外,針對中醫飲食療法中的食物涼性和溫性,也有研究發現,食物的涼性和溫性與其營養成分息息相關。例如,涼性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鉀、鈣等,有助於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降火消腫;而溫性食物則常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等,能有效補氣養血、溫暖身體。這些研究結果更進一步證明了中醫飲食療法中涼性和溫性分類的實用價值。


結語

「涼感」、「涼性」、「溫感」、「溫性」是中醫養生中很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們的差異,並學會根據自己的體質和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的藥材和食物,是照顧自己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了解中醫的智慧,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讓身體更健康,生活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 Hsu, C. L., & Huang, S. L. (2000). Phenolic compound contents of four vegetables grown in the hydroponics and open-field system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48 (8), 3377-3380. (此文獻顯示蔬菜中酚類化合物的含量,可間接佐證中醫對食物性質的分類)
  2. Lee, K. T., & Kim, Y. S. (2010). Dietary factors related to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the 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 53 (7), 607-615. (此文獻探討飲食因素與高血壓的關係,可延伸思考中醫飲食調養的重要性)
  3. Li, L., Chen, X. Y., & Gao, Y. J. (2019). A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Radix Isatidis.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Zhongguo zhongyao zazhi=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44 (19), 4189-4197. (此文獻回顧板藍根的藥理作用,板藍根為常見涼性藥材,可支持涼性藥材的概念)
  4. Zhang, Y. B., & Gao, X. M. (201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Zhongguo zhongyao zazhi=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41 (23), 4412-4416. (此文獻探討黃芩的藥理作用,黃芩為常見涼性藥材,可支持涼性藥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