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23.23

中醫外傷用藥在治療中的應用:現代醫學的補充與發展

中醫外傷用藥是中醫學的重要治療範疇之一,對於急慢性傷害、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本文將從中醫理論、中藥選方及臨床應用三個方面探討中醫外傷用藥的相關知識。

 

一、中醫理論

中醫外傷治療的基本理論是經絡學說和氣血理論。經絡學說認為人體有經絡,經絡貫通全身,構成了人體的經絡系統,而氣血是維持經絡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在中醫外傷治療中,需要遵循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的原則,促進氣血運行,以達到疼痛消除、傷口癒合等治療效果。

 

二、中藥選方

中醫外傷用藥主要選擇有溫經、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的中藥。常用的中藥有:

 

艾葉:能溫經止痛,通絡活血,適用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

桂枝: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消腫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痹、肌肉疼痛等。

紅花: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瘀斑等。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跌打損傷、經血不調等。

蒼朮:能消腫止痛,適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三、臨床應用

 

中醫外傷用藥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常見的病症包括跌打損傷、扭傷、骨折、腰肌勞損、肩周炎等。中醫治療外傷的方法包括內服中藥、外敷中藥、推拿按摩等。

 

內服中藥:通過口服中藥來調節氣血,促進組織修復和癒合。根據病情不同,可選擇不同的中藥配方。例如,在跌打損傷的治療中,可使用八珍湯、大補丸等補益中藥;在肩周炎的治療中,可使用桂枝加附子湯、通化散等活血化瘀中藥。

 

外敷中藥:將中藥研成粉末,與其他藥物混合後敷在患處,能夠減輕疼痛、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例如,在扭傷的治療中,可使用川芎、防風、廣木香等敷料外敷患處;在骨折的治療中,可使用蜈蚣、紫草、三七等敷料外敷患處。

 

推拿按摩:針對特定的穴位和經絡進行按摩,能夠促進氣血運行,減輕疼痛和肌肉僵硬。例如,在腰肌勞損的治療中,可使用推拿按摩經穴、俞穴等方法進行治療。

 

總之,中醫外傷用藥是中醫學的重要治療範疇,其基本理論是經絡學說和氣血理論,主要使用溫經、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的中藥進行治療。在臨床上,針對不同的病情,可選擇不同的中藥配方和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中醫治療外傷並非萬能的,對於某些嚴重的外傷,仍需要進行手術等現代醫學治療方法。此外,中藥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病情、身體狀況、年齡、性別等,進行個體化的用藥,並且需要遵循中醫學的用藥原則,避免不當用藥對身體造成損傷。

 

近年來,中醫學在治療外傷方面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許多研究表明,中醫治療外傷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減少疼痛、促進癒合、縮短康復時間等。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中醫學的研究不斷深入,中醫治療外傷的應用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Cheng, K. T., & Lee, Y. H. (2019).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ju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urrent Research in Acupuncture (pp. 15-32). Springer, Cham.

2.Liu, W., & Xue, X. (2017).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fracture.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0(7), 576-579.

3.Wang, J., Wang, C., & Zhang, Y. (202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36(2), 7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