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22.27

涼感 ≠ 涼性溫感 ≠ 溫性

涼涼熱熱差在哪?藥師帶你搞懂藥效關鍵!

許多台灣鄉親,尤其是家裡長輩,常常會有各種身體痠痛困擾,從五十肩、媽媽手、關節炎到運動傷害,可說是家常便飯。這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藥局、中藥房買痠痛貼布來貼。貼上去涼涼的,覺得「哇!真有效!」;貼上去熱熱的,感覺「筋骨都鬆開了!」但您有沒有想過,這些涼感、溫感,真的就代表藥效嗎?

泰允藥品在深耕中醫傷科與中藥藥膏領域多年,服務過無數鄉親,從被彈簧床壓傷手的、板機指的、樓梯跌倒的,甚至骨折術後的,都曾來尋求幫助。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涼涼的不就是有效果嗎?溫溫的不就有放鬆作用嗎?這不就是中藥的涼性跟溫性一樣的道理嗎?到底有什麼差別?」

今天,泰允藥品就來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這些「涼感」和「溫感」的奧秘,以及選擇痠痛產品時,真正該看的是什麼!


皮膚的「涼溫感受」不等於中藥「藥性」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觀念:「涼感」和「溫感」的「感」字,指的是皮膚上的感受

當皮膚組織裡的溫度神經感受到外在變化時,會將訊息傳遞給大腦,讓我們產生一種「涼涼的」或「熱熱的」感覺,來幫助身體應變外在環境。這就像我們夏天吹冷氣會覺得涼爽,冬天蓋棉被會覺得溫暖一樣,是一種身體的自然反應。

然而,這種皮膚的涼感,並無法直接提供消炎、止痛、消腫的功能;相對地,溫感也一樣,它並無法直接帶來真正的活血、化瘀功效。


痠痛要好,關鍵在「藥材成分」!

那麼,針對疼痛、發炎、腫脹,想要真正達到消炎、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效果,我們到底該看什麼呢?

鄉親們,請注意!真正重要的資訊是「藥材成分」!

中藥材有分「溫熱涼寒」的藥性,這指的是藥材在進入身體後,透過內在作用所發揮的效果,而不是指皮膚表面的感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熟知的「中藥第一苦」—— 黃連,嚐起來真的非常苦,它屬於大寒大苦的藥材。但如果您把黃連藥材直接整塊或磨成粉敷在皮膚上,您的皮膚會感受到寒冷嗎?並不會!所以,黃連的「大寒」,是指它在體內產生的清熱瀉火作用,而不是指皮膚上的「寒冷感受」。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貼布明明感覺涼涼的,卻能緩解某些熱性發炎的疼痛;有些貼布摸起來溫溫的,卻可能不適合急性發炎的狀況。關鍵,都在於藥材本身的藥性,以及這些藥材如何配伍,才能達到真正的治療效果。


選擇產品,請看懂「成分」與「功效」

因此,要真正解決身體的疼痛發炎、痠痛不適,靠的是藥材本身的藥性與配方,而非皮膚表面的涼熱感受。

泰允藥品提醒您,下次選購痠痛貼布或藥膏時,除了感受涼熱,更重要的是仔細看看產品的**「藥材成分」「主治功效」**。選擇適合自己症狀的產品,才能達到最佳的舒緩效果。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中藥的涼溫藥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您在選購相關產品時,能更有智慧地做出選擇,告別惱人的痠痛!